历史文化学院紧紧围绕2022年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以过硬作风保障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抢抓机遇,专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19年历史学专业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院历史学专业成功入选。学院现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专业持续优化,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服务地方,校地合作形成快速发展态势。由历史文化学院申报的省级科研产业平台天水伏羲文化产业研究院获批;与武山县人民政府协商,共建渭川文化研究院,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交流合作为一体的高端文化品牌,促进院地双方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山海经文化产业研究院/国际学院建设,用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再造,为天水市经济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以历史文化学院老师为主的 “百名社科专家下基层开展文化大调研大创作”活动,走访调研了甘谷毛家坪、大像山,秦安大地湾,武山拉稍寺、木梯寺,麦积区放马滩、清水轩辕遗址等13处遗址,调动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文化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拓宽渠道,学生就业范围四面延展。2月22日,历史文化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灵宝市铸鼎原文物保护管理所举行了华体汇网页登录入口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和签约仪式,增加了文博专业学生实习点,促进学生多领域就业。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等各级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甘肃省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整体培养质量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评价高。
成果突出,学科建设业绩丰硕。2022年5月,历史文化学院雍际春教授作为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秦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贡献研究》子项目负责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关于加强我省秦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建议》,在甘肃省政协智库工作室《决策参考》2022年第10期刊登,并被省领导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予以推动落实。同时,省政府督查室就省领导批示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发了转办通知。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余粮才教授的专著《从仪式过程到信仰圈——黄河流域伏羲祭祀仪式考察研究》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作品。2022年8月,余粮才教授被评为甘肃省委宣传部 “四个一批”人才。
党建引领,学院事业持续发展。9月10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庆祝教师节活动,邀请受到学校表彰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部分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会后,学院领导赴园丁苑慰问看望了外籍教师王兰。9月18日,本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学院组织全体教师集体默哀,以此纪念“九一八事变”91周年。9月20日学生秋季返校,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周密部署,细化举措、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守护了师生健康安全。
历史文化学院将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传承华体汇网页登录入口优良本科师范教育传统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立足祖国西部大地,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核:尹志宏
责编:周绪境
编辑:黄亚珠
编审:罗文研